沉香文化   |   2018-08-22

《天香传》与丁谓


宋元时期海南岛丁谓是贬官中影响比较大的一位,其主要原因不在于他曾经位高权重,也不在于他在历史上争议较大,而是在于他对海南实实在在的影响。这个影响,一方面在于他遭遇贬谪时的心态给后世诸多启迪;另一方面,他为海南沉香创作的《天香传》,成为中医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。


三朝元老,被贬崖州!

丁谓(966-1037),字谓之,后更字公言,苏州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年少有才,与孙何并称“孙丁”。“淳化三年,登进士甲科,为大理评事、通判饶州。逾年,直史馆,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。还,上茶盐利害,遂为转运使,除三司户部判官。峡路蛮扰边,命往体量。还奏称旨,领峡路转运使,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,会分川峡为四路,改夔州路。”(《宋史·丁谓传》)从这段文字看,丁谓在仕途上可谓是一帆风顺。这为他成为太宗、真宗、仁宗三朝元老打下基础。

寇准为宋朝名臣,早在太宗朝就因刚直敢谏而著称。景德元年(1004年),寇准拜相,但不久因王钦若进谗而被罢为刑部尚书,知陕州。真宗天禧三年(1019年),丁谓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向朝廷建议请寇准再次回朝当宰相。参知政事虽然位同宰相,但是丁谓知道凭借自己的资历和声望都是难以担当重任的,他主动要求寇准回朝,无疑给自己权势增添了很大的筹码。丁谓和寇准这种和平相处的局面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打破。在一次朝廷的宴会上,寇准的胡须不小心粘了一些菜汤,丁谓发现之后马上起身为其擦拭,但是寇准非但不领情,还说:“你作为参知政事,是朝廷的大臣,当众为我擦须实在是有失体面。”现在人们所说的“溜须”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。丁谓当即面红耳赤,内心深处却恼羞成怒,发誓报复寇准。

真宗得风湿病后,刘皇后参预朝政,凡事皆问丁谓。丁谓误国,有识之士有目共睹。寇准上奏建议选择正大光明的大臣来辅佐太子监国,还特别指出:丁谓等人是奸佞小人,不配辅佐太子。寇准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反对刘后预政,反对丁谓专权。寇准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泄漏,刘皇后先下手为强,罢寇准为太子太傅,封为莱国公。在这个时候,和丁谓有私怨的宦官周怀政联合同党,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,复相寇准,并拥立太子即位,丁谓得知消息提前动手,周怀政被俘自杀。丁谓想就此置寇准于死地,于是向朝廷诬告说寇准参与政变密谋,寇准被贬为太常卿,知相州,不久再次被贬为道州司马。在乾兴元年(1022年),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。在雷州,因为气候恶劣,加上心情不好,寇准的身体很快就垮掉了,一年多后便因病去世。

将寇准赶出朝廷之后,丁谓权倾朝野,进一步清洗了寇准同党。朝廷中许多大臣都争相归附丁谓,只有起居注李垂不肯参与。有人问其为何,他说:“谓为宰相,不以公道副天下望,而恃权怙势,视若所为,必游朱崖。”乾兴元年(1022年),丁谓被封晋国公。仁宗初年,丁谓进位司空兼侍中,为山陵使。当时仁宗年幼,太后垂帘听政,“谓权倾中外,众莫敢抗。”宦官雷允恭担任山陵都监,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陵地,结果费时费力颇多,然而不能成功,丁谓还想包庇雷允恭,因此被牵连。太后召集大臣商议说:“丁谓为宰相,乃与宦官交通,谓前附允恭奏事,皆言已与卿等定议,故皆可之。且营奉先帝陵寝而擅有迁易,几误大事。”魏国公、左仆射冯拯便说:“自先帝登遐,政事皆谓与允恭同议,称得旨禁中,臣等莫敢辨虚实。赖圣神察其奸,此宗社之福也。”(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23)于是,把丁谓降为太子少保,分司西京。不久又查获丁谓结交女道士刘德妙,多以“老君”之名进“妖诞”之语于朝廷,因此在天圣元年(1023年)七月辛卯,再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。在抄检丁谓家时,发现金银财宝不计其数,大多是四面八方受贿所得。朝廷进一步清理丁谓同党,被处分的高级官员达十几人之多。


天下州郡,崖州为大!

丁谓被贬逐崖州,京城有人传唱:“欲得天下宁,当拔眼中钉。欲得天下好,莫如召寇老。”(《崖州志》卷17)在《宋史纪事本末》中,专门有一卷叫做《丁谓之奸》。丁谓之奸恶,可见一斑。

丁谓赴贬所崖州,取道雷州,而雷州却正好是他的死对头寇准的贬所。据说丁谓想借民房住宿,房主人说:“当年我把房子借给寇公居住,你还治了我的罪呢!”便不允许,当时就有人讥讽说:“若见雷州寇司户,人生何处不相逢?”寇准特地派人以一只蒸羊迎接于境上。丁谓希望能同寇准见面,但是被拒绝。寇准被贬雷州全是丁谓操作的结果,因此家仆得知丁谓被贬而且经过雷州,便打算就此报昔日之仇。寇准得知后,把家仆扣留在家里不准外出,直到丁谓已经远离雷州之后才将其放出。(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23)丁谓到达崖州之后,曾经写了一首题为《到崖州》的诗:“今到崖州事可嗟,梦中常得到京华。程途何啻一万里,户口都无二百家。夜听孤猿啼远树,晓看潮浪瘴烟斜。吏人不见中朝礼,麋鹿时时到县衙。”极写崖州的遥远、冷落和荒凉,反映初到贬所时的低落情绪。到达崖州后,朝廷有旨要将他拘于偏僻、不近人烟的地方。在这种情况下,丁谓在城东南十五里处择地盖房数间居住,并取名为“相公亭”。“海滨旧有相公亭,亭因得名。舶船每泊其下……且为藩商游集之地云。”(周辉:《清波杂志·别志》卷中)同时,丁谓在崖州不断思念京城,因此在城东南三里处建“怀远亭”,每天晚上登台瞻拜星斗,至夜分方归。亭前有塘数亩,被称为望天塘。由于年代久远,这些遗迹已经无处可寻了。

丁谓在贬所,还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,史书说他“专事浮屠因果之说,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”(《宋史·丁谓传》),“公自迁谪,日赋一诗,号《知命集》。”(《中吴纪闻·丁晋公》)其中有诗云:“峒口清香彻海滨,四时芳馥四时春。山多绿桂怜同气,谷有幽兰让后尘。草解忘忧忧底事,花能含笑笑何人。争如彼美钦天圹,长荐芳香奉百神。”其中“草解忘忧忧底事,花能含笑笑何人”二句既见机锋又见其志,倍为后人称赞。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,丁谓已经看淡人生,以佛经自娱。丁谓在崖州另有《青矜集》。据《后山诗话》记载:“鹤相在海外,效唐李峤为单题诗,一句一诗,凡一百二十篇,寄洛中子孙,名《青矜集》。”而当他从崖州召还时,乃信笔赋诗:“九万里鹏重出海,一千年鹤再归巢。”句健意清,堪称一绝。据《说郛》引范正敏《遯斋闲览》云:“丁晋公自崖州还,与客会饮。一客论及天下地理,谓四坐曰:‘海内州郡,何处最为雄盛?’晋公曰:‘唯崖州地望最重。’客问其故,答曰:‘朝廷宰相只作彼州司户参军,他州何可及也。’”虽然只是丁谓的“黑色幽默”,从中也可见其荣辱不惊之志以及闲遣旷达之情。

在崖州三年,丁谓又被移至雷州。天圣八年(1030年),丁谓再迁道州。明道年间(1032-1033年),丁谓被授予秘书监,居于安州,后又迁至光州(今河南潢川)。景祐四年(1037)闰四月卒于光州,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。有记载说丁谓“流落贬窜十五年,须鬓无斑白者,人服其量”。这一点恐怕并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。


海南沉香,“天国之香”!

丁谓在崖州期间,“教人读书为文”,为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相应的作用。他还通过文学创作描写了当年崖州的景象,为后世进行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留下了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。同时,丁谓在崖州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,安然度过自己的贬谪岁月,这份胸襟和气度也是值得后人品鉴学习的。但是,丁谓对海南的贡献不仅于此,更重要的是他为海南沉香作传,从而使其名扬四海,成为“天国之香”。

丁谓谪居崖州三年,在通盘了解海南沉香的基础上撰写了《天香传》,被收录《四库全书》的《陈氏香谱》中,流传至今,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。

丁谓在《天香传》中详述了中国用香历史、产香地区、香材优劣,是对沉香进行专著评鉴的第一人。“琼管之地,黎母山酋之,四部境域,皆枕山麓,香多出此山,甲于天下。然取之有时,售之有主,盖黎人皆力耕治业,不以采香专利。闽越海贾,惟以余杭船即香市,每岁冬季,黎峒待此船至,方入山寻采,州入役而贾贩,尽归船商,故非时不有也。”“雷、化、高、窦亦中国出香之地,比海南者,优劣不侔甚矣。既所禀不同,而售者多,故取者速也。是黄熟不待其成栈,栈不待其成沉,盖取利者,戕贼之也。非如琼管皆深峒,黎人非时不妄翦伐,故树无夭折之患,得必皆异香。曰熟香、曰脱落香,皆是自然成者。”在丁谓看来,“海南出香至多”,而且质量很好,具有这样几个特点:第一、以黎母山所产最佳,甲于天下。第二、黎人以耕种为主业,不以采香为专利,所以取之有时,非时时皆有香可供贩卖。第三、采香季节只在冬天。第四、海南香珍贵与质优之因在于不妄剪伐,待自然成香后采集,非速成方式。“香之类有四:曰沉、曰栈、曰生结、曰黄熟。其为状也,十有二,沉香得其八焉。”丁谓因身处于海南岛地利之便,从气味、外观、生成等方面将海南香分为四类十二状,奠定沉香之分类与品级,就是今天看来也不过失,体现了他对海南香研究之深。《天香传》成为研究海南古代风物最重要的文献之一,丁谓是功不可没的。